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聊...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

2024-08-15来源:聊城人大网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67号)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已于2024年6月26日经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24年7月25日经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年8月1日

  (2024年6月26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24年7月25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水环境保护体系。”
  第三款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水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水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二、将第五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水行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公安、卫生健康、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三、将第六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省水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徒骇河、马颊河等重点河流聊城段的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结合环境承载力和农产品保障的要求,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中规定的专项规划应当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四、将第七条第二款改为第一款,修改为:“全面实行河长制。各级河长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责任水域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多部门、多方面的联动协作机制,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疏浚清淤、保洁绿化、生态修复等工作。”
  五、将第九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逐级落实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约束性指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被考核单位综合考核评价、水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分配的依据。”
  六、将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合并,作为第十条,修改为:“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省制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减排指标的要求,制定年度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将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计划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排污单位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污单位现有排放量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需要核定。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核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七、将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八、将第十八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同意。未经同意,行政审批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应当征求有管辖权限的流域管理机构或者水行政部门的意见。
  “在黄河流域河道、湖泊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排污口的,审批时应当征求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建立台账,对排污口的位置、责任主体、排入水体、设置审批、监督管理等情况予以登记。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巡查、监测机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偷排直排、借道排污、私设排污口等违法行为。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交。”
  九、将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六条,删去第一款中的“协商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十、将第二十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市场准入机制,制定重污染项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发展和改革、行政审批部门不予立项、核准、备案,行政审批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十一、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达到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和暂停审批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十二、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七项修改为:“(七)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将第八项修改为:“(八)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应对情况;”
  十三、将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收集产生的全部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十四、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由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达到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后方可排放。
  “工业废水排水管线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并在连接点前设置检查井和可关闭的排污控制装置。发现排放废水达不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立即关闭排污控制装置。
  “工业废水排水管线直接接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在工业废水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设置可关闭的排污控制装置,发现排污超过约定标准的,立即关闭排污控制装置,及时通知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报告。接到通知和报告的企业、部门应当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十五、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八条,将第一款中的“向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或者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修改为“向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报告”。
  十六、将第三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九条,第三款修改为:“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并防止雨水进入污水管网。”
  十七、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以及污染防治,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环境。
  “新建农村社区应当实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梯次推动未实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庄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并科学选择农村厕所改造模式,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给予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十八、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承载力和功能区水质保护要求,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
  “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场所应当依法关闭或者搬迁,不得继续开展畜禽养殖经营活动。
  “在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新发展养殖专业户。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委托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未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也未委托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自行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应当保证其正常运行。
  “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的,不得对外排放。”
  十九、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七条,修改为:“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对已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除有下列情形外,不得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与现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重大冲突的;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要求的;
  (三)取水口、输水渠道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饮用水水源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其他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
  “在用、备用、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应当依法履行划定报批手续。对不符合地表水功能区划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不能保障供水安全的在用饮用水水源,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关闭。关闭前,市人民政府、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实施替代供水措施。”
  二十、将第四十八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下水保护,利用雨水、自然融雪、地下径流、河道、渠道、湿地渗透等方式补给地下水。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应当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不得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
  “城乡建设应当统筹地下水水源涵养和回补需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推广海绵型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逐步完善滞渗蓄排等相结合的雨洪水收集利用系统。河流、湖泊整治应当兼顾地下水水源涵养,加强水体自然形态保护和修复。”
  二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五条:“本市实行特殊水体保护区制度。特殊水体保护区的划定,由生态环境、水行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化和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提出划定方案,报有管辖权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特殊水体保护区边界设立明显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本节所称特殊水体,是指东昌湖、茌平金牛湖、东阿洛神湖、高唐鱼丘湖以及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重要生态功能价值,需要实行特殊保护的其他水体。”
  二十二、将第五十三条改为第四十六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选定不低于国家和省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特殊水体进行保护,并根据水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需要适时调整适用标准。特殊水体水质适用标准的选定和调整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
  “东昌湖水质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照不低于Ⅳ类水标准进行保护。
  “特殊水体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特殊水体水质的监管,确保水质达标。”
  二十三、将第五十四条改为第四十七条,第三项修改为:“(三)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从事畜禽养殖专业经营活动;”
  二十四、将第五十六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禁止在特殊水体水域内(含水中小岛、绿地)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
  “在水域外加工、水域内经营成品餐饮的,应当确保在水域内无加工行为,并将餐饮垃圾全部收集、外运处理,不得污染水体。
  “在特殊水体周边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应当全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没有城镇污水管网并且不能自行处理达标排放的,不得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
  “本条所称餐饮加工经营活动,是指以加工食品原材料与售卖同时进行的方式开展餐饮经营活动,即加工和经营餐饮的一体化行为。”
  二十五、将第五十八条改为第五十一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落实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当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
  二十六、将第六十一条改为第五十四条,删去第一款。删去第二款中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人工湿地。”
  二十七、将第六十二条改为第五十五条,修改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自然退化和遭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科学评估,采取栖息地营造、野生生物恢复、水源补充、水体交换、退耕(垦)还湿、污染防治、生物防控等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禁止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
  二十八、将第六十五条改为第五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山东省地方性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适用其规定。”
  二十九、将第七十五条改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从事宾馆、酒店、餐饮、娱乐、车辆维修清洗和洗衣洗浴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污水,未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排放餐饮污水,未设置符合标准的隔油和残渣过滤设施或者隔油和残渣过滤设施未正常运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行为发生在城区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罚;违法行为发生在城区以外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处罚。”
  三十、将第七十八条改为第六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将秸秆、尾菜等种植业废弃物抛入水体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一、将第七十九条改为第六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场所未依法关闭或者搬迁,仍然开展畜禽养殖经营活动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在畜禽养殖限养区内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或者新发展养殖专业户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未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自行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也未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投入生产、使用的,或者建设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未正常运行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五款规定,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即对外排放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后,应当会同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核查结果。”
  三十二、将第八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五项规定,在特殊水体保护区内行驶无防污设备或者防污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船舶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船舶临时停航。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七项规定,在特殊水体保护区内洗车、洗衣、涮拖把、清洗宠物以及其他生活物件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三、将第八十四条改为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特殊水体水域内(含水中小岛、绿地)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十四、删去第七条第一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第三十条第三款、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六条至第七十四条、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第八十条至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五条至第八十九条。
  三十五、对部分条文有关表述作以下修改:
  (一)将“乡(镇)”统一修改为“乡镇”;
  (二)将第八条中的“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
  (三)将第四十三条中的“市城区、县(市)”修改为“市、县(市、区)”;
  (四)将第四十四条中的“市城区和相关县”修改为“区域”。
  此外,根据机构改革情况和立法技术规范,对本条例中有关部门的名称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相关条文顺序和个别文字、标点符号作了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

 

  (2018年1月2日聊城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18年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 根据2024年6月26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经2024年7月25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
  第一节  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二节  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三节  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四节  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四章  水生态保护
  第一节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二节  地下水保护
  第三节  特殊水体保护
  第四节  水生态修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水体功能和饮用水安全,推进全域水城、生态聊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流、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湿地、坑塘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水环境保护。
  第三条  水环境保护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源截污、综合治理,生态补偿、损害担责的原则,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全面提升水环境。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计划,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水环境保护体系。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水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水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水行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公安、卫生健康、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省水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徒骇河、马颊河等重点河流聊城段的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结合环境承载力和农产品保障的要求,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中规定的专项规划应当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  全面实行河长制。各级河长应当组织开展相关责任水域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多部门、多方面的联动协作机制,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疏浚清淤、保洁绿化、生态修复等工作。
  建立健全对各级河长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河长制的具体规定,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财政经费纳入预算,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水环境保护领域,建立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逐级落实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质量改善作为约束性指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被考核单位综合考核评价、水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分配的依据。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十条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省制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减排指标的要求,制定年度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将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计划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排污单位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污单位现有排放量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需要核定。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核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跨部门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网络,纳入智慧聊城建设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源的统一监督监测,每年发布本市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根据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情况,每年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同意。未经同意,行政审批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批,应当征求有管辖权限的流域管理机构或者水行政部门的意见。
  在黄河流域河道、湖泊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排污口的,审批时应当征求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建立台账,对排污口的位置、责任主体、排入水体、设置审批、监督管理等情况予以登记。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巡查、监测机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偷排直排、借道排污、私设排污口等违法行为。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交。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会同相邻市探索建立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跨界河流统一预警机制,实现上下游联动协作,共同做好流域和跨界河流污染防治工作。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跨县(市、区)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协作机制,建立跨行政区界水体断面出水水质考核奖惩制度。
  第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市场准入机制,制定重污染项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对列入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发展和改革、行政审批部门不予立项、核准、备案,行政审批部门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达到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约谈该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并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约谈和暂停审批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通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开下列信息:
  (一)水环境质量;
  (二)各级河长名单;
  (三)重污染项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四)重点水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控制和削减情况;
  (五)应当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六)排放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单位名单;
  (七)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
  (八)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应对情况;
  (九)水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情况;
  (十)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水环境信息。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公布全市统一的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电子邮箱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方便公众举报。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在办理期限内处理,处理完毕后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资助或者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水环境保护活动,支持水环境保护公益事业。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

 

第一节 工业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控制。
  第二十二条  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收集产生的全部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禁止稀释排放或者以不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偷排工业废水。
  第二十三条  由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达到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后方可排放。
  工业废水排水管线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并在连接点前设置检查井和可关闭的排污控制装置。发现排放废水达不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立即关闭排污控制装置。
  工业废水排水管线直接接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在工业废水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设置可关闭的排污控制装置,发现排污超过约定标准的,立即关闭排污控制装置,及时通知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报告。接到通知和报告的企业、部门应当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 城镇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城市和乡镇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设、使用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防止污水直接排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财政投资建设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的运营经费纳入预算,及时足额拨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和运营。
  第二十五条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保证出水水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的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停止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偷排偷放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的污水。
  第二十六条  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从事宾馆、酒店、餐饮、娱乐、车辆维修清洗和洗衣洗浴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污水,应当全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排放餐饮污水的,应当设置符合标准的隔油和残渣过滤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以外从事前款所列经营活动的,应当自行建设、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不能达标排放的,应当停止营业,防止排放物污染环境。
  第二十七条  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区域新建住宅小区的,建设单位应当同步建设完善的污水管网,与城镇污水管网相连接。
  在城镇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新建住宅小区的,建设单位应当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保证达标排放。
  第二十八条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或者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安全处理处置污泥,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对产生的污泥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并向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报告。
  禁止随意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应当保证污泥再利用符合相关标准,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第二十九条  城镇规划范围内新建公共排水管网,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同步建设雨水、污水收集管网。
  对已经建成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雨水、污水分流改造计划,逐步进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并防止雨水进入污水管网。
  第三十条  易发生内涝的城区、乡镇,应当编制、完善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和竖向规划,明确雨水径流排放路径,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提高雨水管网收集和排放能力,解决管渠泄洪卡脖问题,发挥道路行洪功能,就近河湖排放,确保流得畅、排得出。
  城镇内涝防治应当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渗、滞、蓄、净、用、排。

 
第三节 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以及污染防治,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环境。
  新建农村社区应当实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梯次推动未实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庄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并科学选择农村厕所改造模式,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给予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第三十二条  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施工程。推广使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地膜,并加强地膜的集中收集、处理。加强秸秆、尾菜等种植业废弃物的规模化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禁止将秸秆、尾菜等种植业废弃物抛入水体。
  第三十三条  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区域,根据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投放适宜养殖品种,推广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控制和减少饲料、兽药使用,禁止向公共水域排放污染养殖尾水,防止污染公共水域。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承载力和功能区水质保护要求,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
  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场所应当依法关闭或者搬迁,不得继续开展畜禽养殖经营活动。
  在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新发展养殖专业户。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委托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未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也未委托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自行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的,应当保证其正常运行。
  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的,不得对外排放。
 

第四节 水污染事故处置

 
  第三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明确责任主体、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有关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并建设事故状态下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定期进行演练,做好应急准备。
  第三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隔离等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物进入水体,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和居民,并按照管理权限报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
  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水污染事故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行监测,会同相关部门督促造成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的水体污染,及时向社会公开水污染事故处理相关情况。
 

第四章 水生态保护

 
第一节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三十七条  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对已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除有下列情形外,不得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与现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重大冲突的;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要求的;
  (三)取水口、输水渠道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饮用水水源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其他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
  在用、备用、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应当依法履行划定报批手续。对不符合地表水功能区划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不能保障供水安全的在用饮用水水源,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关闭。关闭前,市人民政府、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实施替代供水措施。
  第三十八条  市、县(市、区)应当建设城市应急水源或者备用水源。应急水源或者备用水源应当与常规供水水源保持相对独立,确保水量与水质不会受到相同风险源影响,并且确保能够及时启用。
  第三十九条  使用东阿岩溶地下水的区域,应当建设第二水源,并逐步建设东阿岩溶地下水、第二水源分别供水系统,节约东阿岩溶地下水资源,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四十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乡镇、跨村居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在农村发展规模集中供水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第四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频次和项目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检测,建立检测档案。
供水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督促供水单位建设、完善水质化验室,提高供水单位自我检测能力。


第二节 地下水保护

 
  第四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下水保护,利用雨水、自然融雪、地下径流、河道、渠道、湿地渗透等方式补给地下水。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应当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不得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
  城乡建设应当统筹地下水水源涵养和回补需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推广海绵型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逐步完善滞渗蓄排等相结合的雨洪水收集利用系统。河流、湖泊整治应当兼顾地下水水源涵养,加强水体自然形态保护和修复。
  第四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明确地下水压采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质恶化、水位严重下降、不宜继续开采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有批准权限的机关报告,提出划定地下水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的建议,采取限制开采或者禁止开采的措施。
   第四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等实施监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对地下水污染进行监管,对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布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信息。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部门,根据地下水的监测情况,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其他防止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建议。
 

第三节 特殊水体保护

 
  第四十五条  本市实行特殊水体保护区制度。特殊水体保护区的划定,由生态环境、水行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化和旅游、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提出划定方案,报有管辖权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特殊水体保护区边界设立明显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本节所称特殊水体,是指东昌湖、茌平金牛湖、东阿洛神湖、高唐鱼丘湖以及经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重要生态功能价值,需要实行特殊保护的其他水体。
  第四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不低于国家和省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对特殊水体进行保护,并根据水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需要适时调整适用标准。特殊水体水质适用标准的选定和调整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
  东昌湖水质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照不低于Ⅳ类水标准进行保护。
  特殊水体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特殊水体水质的监管,确保水质达标。
  第四十七条  特殊水体保护区内禁止以下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
  (二)新建、扩建对水体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
  (三)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从事畜禽养殖专业经营活动;
  (四)以填河(湖)造地、围河(湖)造田等方式侵占和分割水面;
  (五)行驶无防污设备或者防污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船舶;
  (六)围网、利用网箱养殖吃食性鱼类;
  (七)洗车、洗衣、涮拖把、清洗宠物以及其他生活物件;
  (八)其他污染水质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特殊水体水域内机动船舶应当设置集油或者油水分离装置和废弃物收集装置。鼓励使用以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船舶。
  特殊水体水域的码头应当设置污染物处理设施。
  特殊水体管理单位应当对水面漂浮垃圾、水草、死鱼打捞,船舶污染治理和污染物回收,码头防治污染设施建设和运行等特殊水体保护工作负责。
  特殊水体管理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严格的监管、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特殊水体保护工作。
  第四十九条  禁止在特殊水体水域内(含水中小岛、绿地)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
  在水域外加工、水域内经营成品餐饮的,应当确保在水域内无加工行为,并将餐饮垃圾全部收集、外运处理,不得污染水体。
  在特殊水体周边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应当全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没有城镇污水管网并且不能自行处理达标排放的,不得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
  本条所称餐饮加工经营活动,是指以加工食品原材料与售卖同时进行的方式开展餐饮经营活动,即加工和经营餐饮的一体化行为。
  第五十条  向特殊水体直接排放污水的区域,应当实施旧城区改造或者截污纳管等工程,彻底消除污水直排。
 

第四节 水生态修复

 
  第五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落实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当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助、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
  第五十二条  涉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搬迁企业,应当对原厂区的环境污染损害进行评估,并制定生态修复方案,经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第五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河湖水面、堤岸、绿化带、景观设施的保洁和管护,建立藻类水草控制、打捞长效机制,推广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养殖增殖滤食性鱼类等生态措施,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加快河湖水系贯通工程建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第五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新建和已建成的人工湿地,明确运营管理主体,并将财政投资的人工湿地运营管理经费纳入预算。
  人工湿地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当保证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
  第五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自然退化和遭到破坏的湿地进行科学评估,采取栖息地营造、野生生物恢复、水源补充、水体交换、退耕(垦)还湿、污染防治、生物防控等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禁止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
  第五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水行政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黑臭水体制定治理计划,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河长制,限期消除。
  对黑臭水体区域,应当制定治理方案,加强污水管网建设,使区域内产生的污水能够全部及时进入城镇污水管网,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黑臭水体区域尚未建设城镇污水管网的,产生污水的单位应当自行采取污水收集处理措施或者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处理,不得直排污水。
  已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应当保证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不得停运设施、偷排偷放。
  第五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统一建设再生水设施,做到厂网配套,并应当与道路建设和雨水、污水管网建设相协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合理利用。再生水供水水质应当达到相关利用标准,不得产生二次污染。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宾馆、娱乐场所,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洗车洗浴、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应当采用节水技术、设备和设施,并优先使用再生水。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山东省地方性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适用其规定。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在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从事宾馆、酒店、餐饮、娱乐、车辆维修清洗和洗衣洗浴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污水,未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排放餐饮污水,未设置符合标准的隔油和残渣过滤设施或者隔油和残渣过滤设施未正常运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行为发生在城区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罚;违法行为发生在城区以外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处罚。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将秸秆、尾菜等种植业废弃物抛入水体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养殖场所未依法关闭或者搬迁,仍然开展畜禽养殖经营活动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在畜禽养殖限养区内新建小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或者新发展养殖专业户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依法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未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自行建设的配套设施不合格,也未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投入生产、使用的,或者建设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未正常运行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五款规定,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即对外排放的,由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后,应当会同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核查结果。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五项规定,在特殊水体保护区内行驶无防污设备或者防污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船舶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船舶临时停航。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七项规定,在特殊水体保护区内洗车、洗衣、涮拖把、清洗宠物以及其他生活物件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特殊水体水域内(含水中小岛、绿地)开展餐饮加工经营活动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关于《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修正草案)》的说明
——2024年6月26日在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聊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王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修正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正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背景
  现行《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实施以来,我市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上级考核要求,连续三年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特别是2023年,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列全省第5位,同比前进5个位次;优良水体比例为90%,优于考核目标50个百分点。由于上位法的修改,《条例》中部分条款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同时,机构改革完成后,一些单位的称谓、职能发生了变化。为更好解决实际问题,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对《条例》进行了修正。
  二、起草过程
  市生态环境局于2023年10月底开展起草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组建了立法领导小组,开展了立法调研,向各市直部门、各县(市、区)征求了修订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通过网上公开、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同时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核,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形成《条例(修正草案送审稿)》。将《条例(修正草案送审稿)》等13项材料报送市司法局审核。市司法局审核后,我局积极配合并进行了修改。2024年2月29日经市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三、修正内容
  现行《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共6章90条,此次修正修改32条,删除21条。修正后的《条例(修正草案)》共6章69条。主要修改原则及内容如下:
  (一)坚持贴近实际。结合聊城实际进行修正的条款10处,如:由于徒骇河、马颊河为我市行洪排涝河道,承接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排水。将徒骇河、马颊河规定为特殊水体不能建设排污口,与聊城市实际不相符。谭庄水库为饮用水源地,执行饮用水源地规定。所以第五十二条,将特殊水体的范围规定为“东昌湖、茌平金牛湖、东阿洛神湖和高唐鱼丘湖”。另调研了解,我市当前已经不存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的情况,故删除了原第三十条第三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收取污水处理费用。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应当用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不得挪作他用”。
  (二)坚持规范严谨。根据立法技术要求,涉及机构改革,修改的条款有37处。如:第四十二条第一款“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对已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除因饮用水水源功能发生变化、水质不能满足饮用水要求、饮用水水源安全受到威胁、保护区划分不符合现行技术规范要求等原因确需调整外,不得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结合专家意见,对该款条文表述予以规范,修改为“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对已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除有下列情形外,不得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与现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重大冲突的;(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要求的;(三)取水口、输水渠道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四)饮用水水源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其他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
  (三)坚持上下一致。为避免与上位法重复删除21处。此外,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进行了重新排序,由原法规的共90条修正为共69条。
以上说明和《条例(修正草案)》,请予审议。
 

关于《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修正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2024年6月26日在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文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4年3月8日,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报《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修正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正草案)》)议案后,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坚持以提高立法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围绕水环境保护立法修正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3月11日,修改形成《条例(修正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在聊城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先后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政协和市委常委的意见和建议。赴莘县、冠县、阳谷县就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多次组织召开修改论证会、专家论证会、市直部门座谈会,采纳了有关部门、专家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经过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深入讨论、反复论证,形成《条例(修正草案修改稿)》,并经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第43次主任会议审议,以及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研究通过。
  本次常委会会议对《条例(修正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条例(修正草案)》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立法精神基本一致,符合当前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具有较好基础,针对其立法技术上的不足,由法工委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表决。
  分组审议后,市人大法制委召开全体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意见,对《条例(修正草案)》进行了再次研究,在《条例(修正草案修改稿)》的基础上形成了《聊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聊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决定(草案)》经第44次主任会议研究,同意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并表决。
现行《条例》共6章90条。本次修改共计82处:其中对条文内容变更55条,删除26条,合并2条,新增1条;修改后共6章64条。法制委员会认为,《条例(修正草案)》经过修改论证,已经比较成熟,同时对其审议结果报告如下:
  一、省委编办提出,根据党中央关于精简规范议事协调机构、联席会议的精神部署,市、县两级应当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作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原则上不设议事协调机构,也不宜建立其他议事协调机制。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将第十九条改为第十六条,删去第一款中的相关内容。
  二、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条例》第十六条关于水污染物排放监测规定,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基本一致,且不存在重复强调的必要性,建议删去。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删去了该条款。
  三、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条例》第十八条对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监督的规定逻辑性不强、可操作性不足,建议重新梳理入河排污口相关规定。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对照《水污染防治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管理实际,形成了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的新条款。
  四、有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提出,应当加强对工业废水处理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工业废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要严格排放标准。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将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二十三条,在第二款中规定:“工业废水排水管线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并在连接点前设置检查井和可关闭的排污控制装置。发现排放废水达不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当立即关闭排污控制装置。”
  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黄河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规定:“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黄河流域以人工湖、人工湿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观”,明确了对人工湿地审慎建设的要求,建议对照规定,严格本市人工湿地建设管理。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对第六十一条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六、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提出,《水污染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专业户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或者委托他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均未规定义务性要求,也未作相关处罚规定,建议我市法规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删去对养殖专业户的相关违法行为设定和相应法律责任。修改时采纳了该建议,对第三十九条、第七十九条进行了修改。
  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部分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法律责任部分对于违反特殊水体保护行为的处罚,大多为参照《水污染防治法》《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湖泊保护条例》所设置的,存在与上位法规定相重复的情况,建议删除。据此,将第八十三条改为第六十二条,删去了第一至四款以及第六款。
  此外,还根据有关上位法规定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对部分部门职责作出调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条例(修正草案)》做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技术处理。
  《决定(草案)》和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
0